电子政务改革需八大转变
发布日期:2015-04-09
电子政务在履行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社会应急职能方面作用愈发重要。深化电子政务改革,要不断适应新形势,谋划新思路,提出新理念,构建新模式,发掘新途径,满足新需求,打造新常态。
工程导向到问题导向。当下,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以需求为主导的建设机制。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求为目标,切实提高政府履职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规划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有效提高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的时效性、规范性和权威性。
分散建设到集约化建设。长期以来,电子政务建设中缺乏顶层设计,分散、低水平、重复投资现象普遍存在。亟须切实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建设、运营的统筹协调,加快实现从粗放式、低效能的分散建设,向集约化、高绩效的协同发展转变,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向跨部门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转变。
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电子政务是社会治理模式的信息化反映,电子政务建设模式要始终适用于、服务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变动和演化。鼓励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快形成统一有效的购买服务平台和机制,厘清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明确政府购买的服务种类、性质和内容,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加快促进政府独导到社会共治模式的转变。
由数据割据到数据开放共享。大数据时代,要彻底消除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羁绊。一是开放数据,要尽快规划政府数据开放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推进开放数据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二是落实数据共享机制,明确数据共享的权、责、利,根据“一数一源”原则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鲜活性、权威性。三是加快制定应用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信息技术和手段打通各异构业务系统。
数据支撑到辅助领导决策。各类信息系统需要通过整合电子政务网络,以提高应用水平、发挥系统效能为重点,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动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电子政务辅助领导决策体系,提高政府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能力,加速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化辅助决策的进程。
履行政府职能转向提供公共服务。长期以来,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从政府内部需求角度推进的,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方便监管,对民众需求的考虑显然不够。应通过电子政务建设,促进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不断创新优化完善公共服务,不断将公共服务电子化,使电子政务由流程规范化自动化,提高服务效率,为公众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满足公众的个性化需求,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和水平。
传统模式到新兴形态。未来发展中,电子政务应继续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借助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和大数据等新技术进一步扩展政务信息来源,构建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方式,提高政务信息化资源利用效能,深化业务应用,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量。
核心技术设备国产化。“棱镜门”事件之后,信息安全被提升到了重要高度。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电子政务设备国产化的帷幕正式全面拉开,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信息技术攻关有望加速,应用牵引、平台重构、分阶段实施的国产化新思路将全面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