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普查:各级政府网站谨防出现形式和官僚主义
发布日期:2015-05-14
2015年5月11日,有媒体报道,广东阳春市政府官网首页“娱乐”栏目中,登有沐足广告,写上了3个沐足阁的电话和地址,引发舆论热议。当地回应称,这并非广告,而是给旅游者提供服务,且未收费。
政府网站是政府发布信息形象的窗口、服务群众的平台,也是政府与社会各界互动沟通的重要渠道。十八届四中全提出,“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原则”,要求“推进政务公开信息化,加强互联网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建设”。2015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作为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不难看出中央对于政府部门网站的重视以及期望。2015年全国两会时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作为切实加强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不难看出中央对于政府部门网站的重视以及期望。但政府网站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从网络舆情监测来看,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信息不公开、互动回应差以及“网上办事”难四大问题。
政府网站舆情热点多发
1.抄袭作假。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今天,政府各部门网站已经成为民众了解公共信息、表达诉求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一些政府网站却因抄袭、作假、错误百出等原因屡成负面舆情热点。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抄袭作假主要表现为失实照片、“抄袭”公文以及各种报道错误。
(1)失实照片。从2011年6月四川会理政府网站“悬浮照片”开始,引发舆论热议的类似事件至少有10起(见下表),遍布安徽、四川、山西、河南等多地。
(2)“抄袭”公文。2009年至今被媒体曝光的政府网站中出现官员讲话稿件、政绩报道、新闻宣传、活动新闻等公文“抄袭”事件至少有7起。其中5起是刊载在区县一级政府网站,2起刊载在市级政府网站。
(3)错误百出。2014年10月8日,重庆市九龙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一则300余字的宣传报道,竟出现3处错别字、2处表述错误及1处表述不当。
2.互动回应差。政府网站作为政府各部门与社会各界互动沟通的重要渠道,其公众信件、留言及时答复处理等政务咨询类栏目体现的是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工作作风,其回复也代表了官方态度。而在与群众互动回应过程中,部分政府网站屡因回复不当或不回复成为负面舆情热点,损害政府公信力与群众感情。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3年至今政府网站因互动回应差引起舆论质疑的事件就有5起,主要包括万能回复、答非所问以及搞笑回复三种类型。
(1)万能回复。常见的词是“正在调查”“尽快处理”“负责人不在”等。如2013年1月7日,网曝河南周口市沈丘县政府网站的600多封内容各异的民众来信,回复全是“您好,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的”的“万能回复”,回复时间均为2012年9月18日。此举被网友质疑相关部门“敷衍民意”“无视群众”。
(2)答非所问。2014年10月,网曝海南省政府网站信访专栏上,一则反映万宁市夜间噪音扰民投诉无人管的信访帖,得到“万宁市一老人病逝将近一年仍领高领补贴一事”的回复。网友纷纷表示相关部门回复“牛头不对马嘴”,质疑其“对待群众问题马虎”。
2014年5月,陕西咸阳市政府官网政民互动版块的部门信箱中,有关部门在回答关于公积金的问题留言时,做出了一则回复:“asdasd”。网友调侃称翻译过来应该是:“啊是的啊是的”。
(3)搞笑回复。“神回复”等娱乐元素很容易让政府网站成为舆情热点。如2013年8月10日,有网友在四川阆中市国土资源局网站问:“阆中商品房产权都才40年,是否意味着现在当一次房奴,40年后还要当一次房奴?”得到“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考虑太长远了”的回复。网友质疑相关部门“拿政府公信力开涮”。
3.僵尸网站。政府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一平台,快捷性与服务性是最为重要的,尤其在涉及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事件时,若更新不及时可能造成谣言传播或引发群体性事件。目前部分政府网站存在信息不公开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网站无内容、站点无法访问以及网站内容更新滞后,被网友称为“僵尸网站”。
如2013年12月中旬,网曝辽宁抚顺市抚顺县旅游局的官网仅有一张静态图片,所有链接都无法打开,被网友调侃为“年度最牛政府网站”。中国软件评测中心2014年相关数据显示,87%的区县、乡镇网站存在栏目长期不更新的情况,超过90%的网站存在暗链、伪链、链接无法使用的情况。
4.“网上办事”难。发展“网上办事”是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各大政府网站都设有服务百姓、服务企业、在线申报等多个子栏目,但一些政府网站“网上办事”仍无法实现。此外,部分网站对“网上办事”采取敷衍态度,也时常成为舆论热点。如2014年12月9日,四川泸州市江阳区民政局官网“联系我们”栏,将所有联系方式用“X”代替,被称为“最神秘的民政局”。
网民微博微信首先曝光
政府网站问题引发舆情热点多由网友在微博首先曝光,且多遵循着网友曝光、媒体跟进、舆论热议、网站致歉修改的发展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的普及以及普通民众监督意识不断提高,微博、微信传播和网民围观越来越成为舆情热点事件的重要表达形式,许多社会事件通过微博、微信快速演变成舆情热点事件。这提醒政府网站管理者务必重视新媒体作用,同时提高实时、全面被监督的意识。
(样本量:上述30个舆情热点事件)
区县政府网站屡成舆情热点资金不足是主因
舆情热点事件多发生在区县一级政府网站上。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被曝存在问题引起舆论热议的政府网站,71%是区县政府网站,地市级政府网站占18%,乡镇级及省级政府网站分别占7%及4%。有舆论指出,造成政府网站舆情热点多发生在区县一级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资金。
(样本量:上述30个舆情热点事件)
政府网站舆情热点多背后是作风问题
政府网站舆情热点多发折射出政府网站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相关部门存在敷衍民意、庸政懒政的工作作风,同时也暴露出政府网站形式主义的传统建设思路:错误地认为当前在一些基层政府网站只要有领导视察等“醒目”新闻就行。一些工作人员为图省事也出现不少“雷同”稿件,为突出领导人为地处理照片。至于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甚至有政府网站负责人表示,“一旦哪条回复不恰当,很可能会惹祸上身”。这些网站离“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性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将从可用性、互动回应性等几个方面对全国政府网站展开一次全面的普查,目标是在年内有效解决政府网站“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认为: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问政”已经不是简单的社情民意的上传下达,而是以便捷化的信息途径拉近政府与群众的关系。当前,各地努力推进“政务O2O”,最大的敌人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最大的公信力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仰,要以促进政民良性沟通、理顺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根本目的,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