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产品总是不成功的原因
要说成功,首先得对“成功”的互联网产品下一个定义。本文中的“成功”是指有独特的品牌价值、有相当大的用户量,以及可靠的盈利模式。按照这个定义,互联网新产品的成功率可能不足1%,那些充当了炮灰的不成功互联网产品有的还能够勉强维持几年,但终究会化为粉末。如此高失败率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
一、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可以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互联网上的马太效应有两个推动剂,分别是渠道的扁平化和体验的单一性。
从渠道上来说,相对传统行业对渠道的依赖性,互联网到达成本为零。你可能选择家门口的便利店,哪怕它买牛奶贵5毛钱,但比大超市少走15分钟路;然而到达任何一个网 站都只需要输入网址——用户自然会选择他知道的最大,最好,最有名气的互联网产品,直至形成稳固的使用习惯。渠道差异带来的市场多元化在互联网上几乎不存在,大者恒大。
从体验上来说,互联网产品的大部分感知仅仅由脑补来完成,盯住小屏幕动动手指头就好。相对现实体验,由互 联网而触动的身体感知是极为单调的(哪怕它很强烈)。简单点说,就是产品之间高度的同质化。什么“极致体验”都是自吹自擂,两款同类型App的差异,可能远小于岐山臊子面与重庆小面的口感区别,甚至是正宗重庆小面与上海改良版微辣重庆小面的区别。
总的说来,互联网的马太效应体现在互联网在同一需求领域注定只有极少数强大的生存者,而用户需求本身是有限的,可供开采的市场也是有限的。
二、盈利模式单一
这个问题在国外的情况还好,在国内,问题就很突出。国内互联网服务向用户收费的主要方式是多人游戏。这意味着小而美的个性化产品很难生存下去。盈利模式的单一,逼迫互联网产品必须做大,上规模,然后将巨大的流量变现。
如果追求巨大的流量,自然只能切入大众化的需求市场,符合大众化的口味。那么可预见的是:红海欢迎您。在一片红海之中,又受到马太效应的影响,失败率高是完全符合逻辑的。活下来才是奇迹!
三、势单力薄
传统行业的成熟之处在于,有着极其复杂的,各司其职的行业生态体系。在传统行业做一件事情,比如说,开一家面包店,你既不用自己动手刷墙,更不必去栽培麦子。只需要做好有着独特竞争力的一部分,剩下的都可以包给专业的团队去处理。
然而互联网行业就不是这样了,任何新产品的推出,从策划到视觉,从研发到运营,从推广到销售,几乎都得自己大包大揽下来。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外援又大 多靠不住。你可能有创新想法,研发未必跟得上;可能产品体验很赞,推广资源未必跟得上;可能运营强势,产品思路又不大清晰。总之,你得独自做好跨域的每个 环节,每一个环节的落伍都有可能拖累整个项目。
于是,冲突出现了。一方面,马太效应驱赶新产品尽可能远离红海,去开拓新生市场;另一方面,新产品团队无法从行业生态中得到足够的帮助,必须向全能型发展,结果提高了创 新的门槛。
综上所述,互联网新产品的低成功率是必然的,马太效应放大了成功者的成功,却将失败者的失败看作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