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电商三大方向的可行性有多高
在现有的银行经营与监管的体制下,银行系电商一般有两种跨界经营模式:其一是在总行层面由某部门牵头,相关业务部门配套营销资源于金融产品,各分行承担具体的经营指标。如建行“善融商务”、交行“交博汇”;其二是成立独立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利用体制内的资源,打造体制外的专业化运营道路。如平安的“陆金所”、民生电商。
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第二种模式无疑在资源整合、员工激励、专业化运营等方面占据了优势。在如此优良的“顶层设计”模式下,民生电商的起航可谓抢占先机。然而,再好的顶层设计,缺乏清晰的业务模式与有效的基层执行力,也只能成为好看的“空中楼阁”。
根据最新的报道显示,民生电商的业务模式在“金融+零售“的战略下,聚焦在“组建中小电商金融联盟+打造电商版百盛+创新支付模式”三大方向。就笔者的从业经验来看,这三个方向或许按照民生电商现有的能力和专业程度,都未见得能在短期内打造企业的核心经营模式。
首先,组建中小电商金融联盟,让小微企业专注于商业,让银行专注于金融。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的落地执行中,将会存在诸多问题难以解决。其一,联盟是否意味着事先设定一条准入门槛,只有门槛之上的小微企业才有资格获得金融服务?如果是,那么互联网开发金融服务平台的客群其实大打折扣。其二,以民生现有的数据量(就算购买外部的交易、社交数据),也难以短期内建立起一套线上的资信体系。没有一套征信标准,如何实现纯线上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其三,使用银行信誉做背书的商业行为,其隐性成本巨大。国人对于银行的高期盼、高要求,决定了凡是与银行相关的业务、平台、融资,都不能出风险,否则,所有的风险应由银行承担。
第二,打造电商版的百盛。这是在挑战天猫、京东等传统B2C互联网入口的地位了。笔者一直认为,银行跨界做电商应扬长避短,发挥金融在电子商务中的特性,而非真的介入电商的零售端,哪怕是做平台管理方。要知道,电子商务的特性就是“赢家通吃“,在天猫京东已经占据B2C市场70%的市场份额情况下,你的”线上百盛“吸引客户购物的理由是什么?信用卡积分?价格优惠?还是金融服务?没有理顺这些问题前,烧钱进B2C领域不明智,与天猫京东打价格战抢互联网入口,更不可取。此外,帮助其他银行做网上商城的思路,已被一些第三方公司证明难以走通。其他银行就算不做,也不见得会将商城交给民生做,因为一旦合作即意味着其他银行的客户、积分都会流转到民生的电商平台了,也就是流入民生银行的体系内了,这是别人所不能接受的。
第三,创新支付模式。支付是银行系电商的优势领域,打造有别于其他电商平台的支付模式,是银行系电商的核心竞争力。从国内的支付体系发展经历来看,支付在线下的成熟,是以银行卡的高速发展为背景的。那么同样,线上支付体系的成熟,也将与线上账户的发展息息相关。打造成熟的线上账户体系,与线下实体账户的关联,成为支付创新的关键步骤。
无论如何,现阶段笔者还是很看好民生电商的发展前途。在良好顶层设计下,仔细研究探讨出民生电商的发展之路。“合一行”的寓意,更多的是应该利用银行系电商的背景,加大整合资源的力度,前期适度烧钱,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创新出一条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