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论战:专车到底“黑不黑”?
事件导语
2014年下半年以来,一种定制化的专车服务在中国的一二线城市开始迅速兴起,它被认为填补了国内中高端出行服务市场的空白。然而随着专车业务的迅速扩张,面临着被交管部门叫停、的哥抵制等阻碍。一方面是专车软件及其背后的互联网公司、传统租车公司疯狂布局专车圈地,另一方面由于监管缺位跟不上业务的扩张,给了黑车可乘之机,各方质疑不断。步入2015年,这场专车论战仍有愈演愈烈之势……
关于专车
”专车“是指面向中高端商务出行人群提供的定制用车服务。乘客可以自选车型甚至司机,提升了传统出租车的出行体验和品质,价格也相对较高。通常,商务专车的车辆来自租赁公司,司机则以劳务派遣的方式签入,这种模式面临的问题是:专职司机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专车业务规模的扩张,司机及车辆规模难免碰到天花板,而引入私家车和兼职司机提供服务就成了专车的必然选择。
专车颠覆传统出行方式
专车服务针对的应该是对价格不敏感的个人用户,企业用户,甚至是公车改革对象这一类群体。必须正视打车软件的内在价值,即对效率低下的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式改造。在现有公共交通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的背景下,专车服务很好地做了市场补充。
专车动了谁的奶酪?
在全球绝大部分市场,出租车行业都是特许经营,运营证(出租车牌照)成为准入门槛。发放牌照的协会或者监管部门,以及拿到牌照的出租车司机,对于专车进入市场抢生意自然是反感甚至敌视的。专车服务在全球各地都有强大市场需求,也确实存在因为触犯出租车利益集团利益而被封杀的风险。
专车大战中那些避不开的坎:
1月15日,快的打车宣布获得软银资本领投6亿美元融资,布局专车业务。此前,滴滴在腾讯领投下获得7亿美元D轮融资,百度地图接入易道用车的同时,还入股了全球最大的专车服务商Uber,BAT抢占打车软件的“三国杀”战况正激烈。
互联网巨头在忙着占领移动支付、O2O等入口时,面对着各方利益博弈以及质疑。
1、牌照。由于出租车牌照一直采取的是严格控制的方式,所以牌照资源十分稀缺,进入困难。而专车的服务,其实正是触及了这部分出租车行业。对于传统出租车从业者来说,新型业态的出现必将动摇现有的利益格局。
2、政策。在中国,代驾租赁一直未获得合法身份。“专车”模式目前尚属法律空白领域,如何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让移动互联网匹配代驾租赁服务模式,是面临的主要问题。
3、安全。专车营运资质的模糊,势必引起准入门槛的降低。对于服务行业来说,保证出行体验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障安全、效率等基础需求。